第十七期李政道讲座圆满收官!

  • 孙逍然
  • 日期:2024-07-10
  • 1844

        第十七期李政道讲座第五讲于2024年7月9日下午1:30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教一楼101教室举行。

333

师生热情交流

        本次讲座是本期李政道讲座的最终讲,由清华大学崔伟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院邹冰松院士与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尤力教授分别受邀主讲。

 

亚原子结构探索

        邹冰松院士围绕“亚原子结构探索”开讲,首先介绍了“三代师徒发现电子、质子和中子的故事”,为师生们呈现了一段物理学史上的重要历程。1911年,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揭示了原子的基本结构,即原子由原子核和外围电子组成,从而推翻了汤姆孙的“布丁模型”,后者认为原子是由均匀分布的正电荷和嵌入其中的电子构成的。卢瑟福的博士后玻尔提出原子模型,玻尔模型为理解原子的结构和电子运动提供了新的视角。1919年,卢瑟福发现了质子,这不仅是最轻的原子核,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强子。1932年,查德维克发现了中子,这一发现开启了中子物理的研究新篇章。邹院士介绍了费米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四费米子VV模型,并简要介绍了天体核物理的发展和核技术的广泛应用,展示了核物理研究对科学和社会的重要影响。

111

崔伟教授(右)为邹冰松院士(左)授牌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邹院士深入讲解了核子的内部组元与基本粒子的研究。奇异介子、超子和强子共振态的研究为强子的夸克模型奠定了基础。邹教授详细介绍了核子由夸克组成的实验验证过程,并阐述了基本粒子及其标准模型,特别是强子的夸克胶子性质。邹院士还介绍了强子结构的经典夸克模型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及非淬火效应对夸克禁闭和强子结构的影响。在讲座的最后,邹教授讲述了质子自旋危机、BEPC核子研究和寻找新的激发态的最新进展。他详细介绍了五夸克态的争议以及关于五夸克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的现状,强调了理论和实验的相互配合,使中国在强子谱研究方面走在国际最前列。邹冰松教授展望了未来在核子结构、强子谱以及夸克和轻子结构研究方面的前景,并表示期待更多的科研成果涌现,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Quantum Enhanced Sensing with Spinor Atomic Condensates in Linear and Nonlinear Interferometries

        尤力教授以“Quantum Enhanced Sensing with Spinor Atomic Condensates in Linear and Nonlinear Interferometries”为题,为同学们分享了量子增强传感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在量子精度测量中的应用。

222

崔伟教授(右)为尤力教授(左)授牌

        尤教授首先介绍了他与CUSPEA项目的渊源,并回顾了自己在美国选择研究方向时的趣事。他提到,当时选择研究方向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和乐趣,而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教授简要回顾了量子科技的发展历程,从1998年到2008年,多比特量子系统主要基于原子、离子和光子技术。尤教授指出,测量的科学至关重要。测量的精度决定了我们对自然的认知程度和相关自然规律的准确度。在经典测量中,精度通常受限于经典极限。然而,利用量子纠缠的系综可以压制噪声,从而超越经典精度极限。尤教授详细介绍了时间反演的动力学如何实现相干退出纠缠,从而实现无噪声信号放大。这一技术不仅降低了探测噪声的影响,还能超越经典精度极限,显著提升测量的精度。在讲座的最后,尤教授展示了近年来利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原子进行量子精度增强研究的成果。这些研究表明,量子纠缠和时间反演动力学在提升测量精度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为未来量子传感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尤力教授为在场师生展示了量子精度测量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方向,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和高度评价。他的分享不仅拓宽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也激励了更多年轻学者投身于量子科技的研究中。

        本次讲座的结束标志着第十七期李政道讲座正式画上了句号。我们在这里共同见证了物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感受了科学家们的智慧和坚守,体悟了科学研究的无穷魅力。未来,期待更多的学者们能参与到李政道讲座中来,为同学们带来更多新颖、前沿的物理学知识,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探索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