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年科苑再重逢 一笑一颦皆关情

  • 国科大
  • 日期:2010-05-19
  • 3152
【新闻网讯 记者吴旗韬】7月8日,中科院研究生院地学部86级校友在毕业了20年后,重新相聚到了玉泉教学园区。20年前书生意气的青年,如今都已是各自领域的中流砥柱。昔日同窗雨声书声,今日相逢歌声笑声。校友相聚,除了互叙衷曲,更多的是对科苑学习生活的无限怀念,对昔日老师的无限尊敬和对后辈的殷切希望。
  
   金凤君 20年前的学习影响我的一生
  
   作为中科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员,金凤君研究员说话温文尔雅,谈吐间显示出典型知识分子的气质。谈到20年前的学习生活,金老师感慨,“那个时候可没有如今这样好的条件,我们住的还是铁皮房子,冬冷夏热,但是却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条件非常艰苦,“当时的学习也非常的紧张,但是大家非常的有活力。”回想那时的学习,“印象最深刻的是科学院的科研环境,对事业孜孜以求,认真,勤奋,一直影响到我整个的科研生涯。”
  
   作为人文地理方面的大家,金老师还近年来坚持到科学院来授课,回忆二十年前的老师,“我们那个时候讲课的老师,有研究生院的老师,他们主要是管理型的老师,专业方面授课的老师则主要来自各个研究所,是一些院士和各个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老师。他们个人风格特异,让人获益颇多。”
  
   夏坚玲 两毛钱的排骨一大瓷盆
  
   前来参加校友聚会的女性很少,目前在施耐德中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任职的夏坚玲师姐显得尤为瞩目。师姐事业有成,但一谈起20年前的学校生活,不由笑逐言开,一如回到了当年。“最难忘的就是学校的食堂了,当时我们学校的饭堂是全北京最好的,一到周末,全北京的学生都到学校来吃,两毛钱的排骨有一大瓷盆,还有饺子,所有味道非常好的菜只有2毛钱一份,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提起最得意的事情,师姐一口便说出了UNIQE(英文:独一无二,记者注),她解释说:“当时我们学生自发组织了一个小的俱乐部,叫UNIQE,和“邀你客”谐音。记得第一次的时候,本来说给大家喝免费的咖啡,结果那时候流感很厉害,所以最后大家喝到的就变成了板蓝根。”
  
   夏师姐把自己的孩子也带到了玉泉园区,望着在草地上玩耍的孩子,夏师姐脸上洋溢着幸福,“我和我的爱人是在这里认识的,所以没有研究生院就没有我的孩子了,今天把他也带了过来,觉得很有意思。”
  
   最后夏师姐还对现在仍在读书的同学讲,“人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要有永远开放的头脑,开放的心灵。开放的头脑就是总是要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去学习,这是一辈子的事情,开放的心灵就是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和不同的人相处。青年是特别宝贵的时光,有无限的可能性,有无限的机会,所以不要让什么东西束缚自己,头脑和心灵都可以开放,不断的学习,不断交朋友,肯定将来会越来越好。”
  
   陈楚群 研究生,研究生,不研不究枉此生
  
   来自南海海洋研究所的陈楚群老师非常的谦逊,“我也是一个不太用功的人,没有做出什么成就,只是为了来见见同学。”谈起当时的学习生活,“我觉得研究生院是非常不错的,当时感觉在这边,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知识,还可以增长人文情怀。在这里不仅仅是上课,还有音乐家来讲音乐,请八卦掌协会的高手来教我们八卦掌。只是我觉得很惭愧,没有做出什么。当时的说法是“研究生,研究生,不研不究枉此生。”我没有宏图大志,20年以来的工作,我感觉还不够。”
  
   谈起当时任课的老师,陈老师如数家珍,“从专业来说,赵英时老师给我们上遥感课,赵老师课上的非常好,我印象深刻。当时我的导师杨世仁老师,虽然有行政职务,不过他也在研究生院上课,他忙的时候,就请李小文院士来给我们讲课。我们上课的教材一般都是临时性的,是英文版的,没有正式的教材。”
  
   谈到对正在就读的研究生,陈老师说,数学,计算机和英语,从目前来说这些都是必备的工具。“我觉得对于现在的科研来说,研究生低年级还是要把握好基础。数学一定要学好,现在地学研究注重定量化,越来越重视。还有就是计算机,这是先进的工具,要懂得使用。还有一个就是英语。我们研究生院对英语要求很严格,很多的文献都是英文的,而且发表也要用到英语,那么如果英语好的话,效率就会快,如果英语不好,就会遇到不少困难。在研究生院英语学习的过程最好是结合专业文献,多看本专业的文献。”
  
   牛之俊 牛之俊师兄现任地震局发展与财务司司长,牛师兄对于20年前的学习生活情景历历在目。“研究生院整体的学风非常开放,学术氛围特别民主,而且来自全国各地各个研究所的同学聚在一起,特别的和谐。而这些和大家20年之后取得的成绩都有关系。”
  
   谈到当时的老师,牛师兄很兴奋,“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就是林秋雁老师,当时她做了很多的事情,让我们很感动;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的班主任易卫东,他跟大家相处的非常好,像家长一样,尤其是对从外地来的学生,都特别的关照。易老师大致比我们大10岁左右,但是和大家却像好兄弟一样,比如说出野外,都和大家一起,在我们研究生会组织活动的时候,他也和我们一起在外面组织招呼,特别的不错,20年之后还是很难忘。”
  
   牛师兄最后希望想告诉师弟师妹“其实研究生院的学生都只是呆一年,从学校走向社会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同学们应该把握住,从而缩短从学生到社会,从学生走向科研人员的时间,对自己的一生都会非常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