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讲坛第60期:隐蔽人格,亲密关系中的灯下黑——于悦

  • 孙逍然
  • 日期:2024-07-05
  • 890

                                由北京君和创新公益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友会联合主办,主题为“和而不同,思想无界”的CC讲坛第60期演讲2024年6月22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玉泉路校区)礼堂举行。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心理系研究生导师、副教授于悦出席,并以《隐蔽人格,亲密关系中的灯下黑》为题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于悦,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心理系。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我的学籍曾经也是隶属于国科大的。所以这次很高兴能够以校友的身份来到这儿来分享我的研究,在此特别感谢CC讲坛的邀请。

        我们先来看一段吐槽。

        “他在婚前特别自律,每天准时准点起床,作息规律,坚持运动,经济上也很独立。他对人特别有礼数,身边的人没有说他不好的,都觉得他温文尔雅。但结婚之后情况立马变了。他所说的、所做的所有事情都得是对的,都得是合理的。我不能有任何意见,只能服从。但凡说了一句他不爱听的,他就会对我动粗……”

        那我们来看看,这位丈夫都有哪些特征呢?

        婚前他是个自律的人,也有着一定的经济基础。从身边朋友的角度来看,他既懂礼节又很有修养,待人接物做的也很好,挑不出什么毛病。问题出现在婚后,他整个人似乎都变了,他变得自以为是了,听不进去别人的话,变得冷酷无情了,甚至暴露出了攻击性。要知道,他攻击的对象可是自己的妻子啊!

        综合分析这位丈夫的种种表现,不难发现他最大的问题就是表里不一。在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拉锯战后,这对夫妻最终离婚了,类似的故事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少见。

        相信听到这里,大家都会说我清楚的,不就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嘛,我同事就这样,我都习以为常了。没错,其实每个人都有隐蔽的人格面具,都有不被外人熟知的一面,但是我们今天讲的是亲密关系中的隐蔽人格,尤其是在亲密伴侣之间的隐蔽人格。我们需要了解这些隐蔽特征,如果没有充分了解和知晓这些隐蔽人格,有可能会对我们的关系造成严重的伤害。

        如果我现在问大家,亲密关系中最让你困扰的问题是什么?我相信得到的答案是五花八门的。但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这类事件往往有一个共性,就是在关系初始阶段,你觉得一切都很完美。但在完美过后,很多人才逐渐意识到自己不开心了,越来越内耗了,本身应该带给我们幸福快乐的关系,反而成了创伤的源头。为何曾经那个完美的爱人,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伤害我们最深?

        再看一个未婚情侣的故事。

        “他说我是他见过的最完美的女孩儿,再多的赞美放在我身上都不足以形容我的魅力。他甚至已经开始考虑我们的婚礼细节,包括蜜月期的环球旅行了。他愿意为我放弃一切,说我是他的女神。他那么优秀,各方面条件都特别好,竟然还对我这么着迷,我当时激动坏了,简直像做梦一样。说实话,我那会儿对他是真的上头了。”

        但当俩人的蜜月期一旦过去,后续的故事剧情就变得类似了。对方变得极为挑剔、刻薄、不断的打压,不断的否定。最终这段感情也是不欢而散,女生甚至一度被诊断为抑郁症。

        到这,有人会很自信地说“最初那些都是花言巧语,都是套路,很容易识破。”但如果那个人就是特别有吸引力,而且就出现在你身边,还对你特别好,你顶得住吗?

        听了两个我们身边的故事,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总结,隐蔽人格主要有四种,分别叫做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施虐狂以及自恋。那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话就是操纵人格、暴力人格、虐待人格还有自恋人格,学术领域中称之为暗黑人格。

        似乎每一个人格看起来都有点吓人哈,那我们为何会被隐蔽人格所吸引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当下年轻人热衷的行为短期择偶。短期择偶最大的特征就是不希望为日后的长期关系和养育成本买单,只想活在当下。究其原因,既有生活成本的增加,也有就业困难的现实考量,这里我们不做分析。

        而短期择偶是隐蔽人格者最擅长发挥优势的场景。他们会给人留下有能力、有魅力、好交际的良好印象。

        首先,他们很会宣传和经营自己,在公众场合中会表现出明显的自我炫耀行为。比如他们可能会把最近在做的一些医疗方面的投资,获得了某某知名医院和医药公司的青睐这些事挂在嘴边。他们的目的是获得身边人的认可,同时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

        其次,他们极为擅长抓住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注重自己给别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尤其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大家平日都很忙碌,无法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一个人。这时候,首因效应就会更加突出。

        另外,他们很擅长做出那种我行我素、挑战传统道德和权威的越轨行为。这种行事风格展现出来的挑战性和新鲜感,会对大众产生巨大的心理补偿。因为社会主流文化更强调一致性,而这种具有反叛精神的行为,会极大地吸引那些由于外部道德约束而压抑内心的人,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年轻女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上述隐蔽人格者的这些优势,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可以使关系快速升温。而进入长期关系又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们会摇身一变,做出许多破坏关系的行为。

        接下来,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些预防有毒关系的建议。

        首先,大家要建构一个意识,无论是短期关系还是长期关系,伴侣之间的互动是亲密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我们每天和伴侣的沟通时间有多久?你在沟通过程中感觉费力吗?你喜欢跟伴侣主动进行沟通吗?这些问题或多或少能体现出伴侣互动的质量。我们会考虑选择那些与自身社会地位以及阶层相似的人,即门当户对。这是因为双方在价值观和理念上比较类似,不会出现大的冲突,也为日后的伴侣互动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我的研究团队这些年对于伴侣隐蔽人格相似性的研究发现,伴侣的隐蔽人格相似性越高,或者说两个人如果越类似,他们的亲密关系质量可能就越好。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双方达到了一种共生的平衡状态。当然,前提也是需要有良好的互动。良性的情感关系不是一蹴而就的,伤害也不是立刻就出现的,两个人交往的过程就是一种彼此适应的过程。因此,在大家未来与亲密伴侣的相处中,能做到坚持是一件非常难能可贵的事。在此,我送给大家“三个坚持”。

        坚持去标签化。

        非常不提倡去给伴侣贴上某个标签,尤其不要去给伴侣对号入座。虽然我知道做到这一点会很难。标签是极具符号意义的工具,一旦我们为别人贴了某种标签,大脑为了方便信息加工,当你下次见到这个人时,会立刻联想起这个标签。久而久之,你会认为这个标签便代表了这个人。甚至即便他的行为已经不符合标签的特征了,你依旧会期待他做出符合标签特征的行为。同时我们也知道,很多标签往往具有不小的负面含义,因此会导致我们把某人和相对应的负面含义自动联系起来。这不利于人与人的长期相处,尤其是亲密关系中的伴侣相处。因此,我希望我们尽可能地去标签化。人格是具有多元性的,用单一标签来描述一个人,确实太过片面了。

        坚持接受一个完整的人。

        人格的统合性告诉我们,人是复杂多元的。这世界上只有完美的人设,没有完美的人。

        在进入亲密关系之前,我们就应该告诉自己,未来或许对方会有很多让自己抓狂的表现,而这些问题往往在刚开始相处时并没有暴露出来,这是很正常的情况。我们需要用辩证统合的视角来看待这些问题。

        其一,他的某些“问题”可能只在跟你的互动过程中才会被称之为问题,而如果放在别人的评价标准中,或许就不成为问题了。例如,你的伴侣在房间里抽烟,而你不抽烟,甚至闻到烟味就难受,自然不愿意。这种情况下,矛盾就出现了。但如果两个人都抽烟,或许他们就能够达到某种平衡,问题也就不存在了。所以,需要改变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们的互动模式。如果能够主动沟通,协商出一个让双方都能接受的策略,达到舒服的相处状态,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再举个例子,如果是两个自恋水平很高的人在一起,他们可能互相也存在打压,但整体是可以达到一种平衡的关系。可能在人际关系上一方处理的更好,在经济上另一方更有优势。最后就形成了一种谁也离不开谁的高度绑定关系。同时他们也会认为在互动中,对方表现出的胜任力恰恰是自己优秀的体现。这种镜面反射出来的优秀,其实就符合了自恋者们的对自己的高度评价。

        其二,或许他只有某一个行为让你难以忍受,但在其它方面的表现都令你满意。所以,你不能仅仅因为某方面合不来而去一棍子将对方打死。你还要考虑对方身上吸引你的因素。

引用一个来访者的原话,有的时候想想,真要是换了对象,下一个没准还不如他呢!谁没点儿毛病啊?你反感他这里,他反感你那里。大差不差,凑合过得了。最后说到点子上了,最重要的是和伴侣之间形成一种平衡的关系。

        坚持以纵向的视角看待关系。

        要说当下什么最流行,短视频肯定算一个。

        为什么会流行呢?很多人的回答是短、好玩而且不费脑子。大家平时太忙了,没时间也没耐心去看长视频,更别说是读书了。就算是读书,现在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工具把书里的精华总结出来。所以能耐心听我讲到这里的,都是有能力去成长的人。

        很多人忙到只能通过相亲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而这种类似快餐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很难有耐心去用心与人相处,我们有时候太有目的性了,太过功利了。

        对待亲密关系是不能急于求成的,即便是年轻人偏好的短期择偶,也需要对对方有较为充分的了解。我和研究团队开展的三年追踪研究发现,伴侣的人格是可以改变的,但一定是以伴侣之间充分的行为互动为基础。这个结论也提醒大家,对亲密关系要有基本的耐心,不能太急于给对方、给这段关系下结论。要以一个长期视角来综合衡量一段关系。

        很多受访者都表示,之前由于极为缺乏耐心,且轻易给对方贴标签、下结论,错过了人生中很重要的亲密伴侣,若干年后想想确实是一种遗憾。虽然人生难免遗憾,但对于很多自己可以把握的事情,尤其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亲密关系,确实应该多一分谨慎,多一分耐心。

        在此,我想把亲密关系的六大要素分享给各位,这是我们建立亲密关系的基本步骤与线性发展阶段,大家也可以随时评估自己当下所处亲密关系的阶段。

        了解:了解对方的喜好、习惯和性格,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花时间去听对方的想法,理解他们的感受,不仅能增加彼此之间的默契度,还可以在遇到问题时更快地找到解决办法。

        关心:无论是身体上的照顾,还是精神上的安慰,都是表达关爱的方式。适当时候给予支持和帮助也可以增强彼此间的纽带。

        相互依赖:指的是伴侣彼此需要的程度以及影响对方的程度。一方的行为在影响对方的同时,也影响着自己。适当的求助于对方可以使两人更紧密地连在一起。表达脆弱并不是懦弱的表现。

        相互一致:是一种生活上的高度融合。在你们的关系中,会更多的用“我们”来代替“我”和“你”,考虑事情也不会只从自身出发,真正的体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有分歧,应通过沟通来寻找平衡点,而不是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信任:对于维护亲密关系至关重要。一旦信任被破坏,则很难恢复。为了建立和维护信任,我们应该真诚,并尽可能避免做出伤害对方或可能引发误解的行为。

        承诺:意味着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来经营这份关系,包括为彼此创造美好回忆、面对挑战时的不放弃等等。

        这里,我还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我身边的故事,小F是一位事业成功的男性,他的自恋特质在婚前并不明显。然而,婚后小F开始频繁地贬低和忽视他的妻子小G的感受和成就。小G是一位温柔的教师,发现自己在这段关系中越来越不被重视,她的自尊和自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在经历了无数次的自我怀疑和深夜的独自哭泣后,小G决定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她开始认识到自己在关系中的需求,并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与小F沟通。同时,小F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小G造成的伤害,并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开始自我反思和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小F和小G开始共同努力,他们的关系逐渐有了转机。小F学会了欣赏和尊重小G的成就,而小G也找到了在关系中保持自我价值感的方式。他们开始一起参加夫妻关系工作坊,学习如何更好地沟通和解决冲突。通过这些努力,他们的关系得到了重建和加强。

        小F和小G的故事展示了通过认识个体差异、改善沟通技巧和建立统合性人格,即使是受到隐蔽人格影响的亲密关系也有可能得到修复和提升。

        这个故事也恰好验证了我们团队的研究结果,虽然隐蔽性格无处不在,也可能对亲密关系造成伤害,但也不是不可逆转不可修复的,只是有很多人还不了解亲密关系中的种种,甚至不知所措。

        要知道,在处理亲密关系中的挑战时,寻求专业帮助并不是我们脆弱的表现,反而体现出了我们的勇气和智慧。通过咨询和自我提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伴侣,学会更健康的相处方式。

        如果你的关系还处在发展初期,建议你好好评估你们关系之间的平等水平。这既是亲密关系建立的前提,也是破坏关系的关键转折。同时,平等也是沟通的前提,没有平等的沟通无法保证效果,更不要说效率。如果发现关系无法对等,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矛盾无法调和,那么,或许证明这段关系并不值得继续下去。好聚好散,待后续成长的更好以后,再看看有无缘分。这就跟找工作一样,没有绝对的好工作,只有适不适合你的工作。

        说到这里,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亲密关系的看法。亲密关系在人类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提供了情感上的满足和安全感,也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支持。虽然我今天讲的是隐蔽人格,甚至提到了很多亲密关系中的伤害。但我并不是希望大家远离亲密关系。恰恰相反!我们都有归属的需求,这也正是我们结束一段感情之后,还会继续寻求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原因。去寻找、去追求、去努力经营亲密关系,你会发现,这是一个让我们收获成长与滋养的过程。

        我刚刚发布的新书《亲密关系中的隐蔽人格》里重点描述了四种隐蔽人格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他们对应了煤气灯操纵、亲密关系中的暴力、施虐狂与精神打压等亲密关系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同时,我把每个人格的显著特征都进行了案例式的提炼与分析,并给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因为今天分享的时间有限,所以欢迎大家去阅读本书。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脱离不了关系,而亲密关系更是无法绕开的。不管你此时或曾经处在哪个阶段,但愿你可以把亲密关系当作终身课题去觉察、去体验、去成长,去获得提升亲密关系的智慧与力量。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感谢CC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