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一戎院士:科研要做“卡脖子”的技术

  • 文/中国青年报杜沂蒙、章正 图/杨天鹏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日期:2019-03-07
  • 12526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你们都看了吗?”3月5日晚上7点,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玉泉路校区礼堂,全国政协委员吴一戎在忙碌之余,依然来到和大一学生相约的“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Ⅱ”课堂。

  在国科大,“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是本科生的必修课,分四门课,分别面向大一大二学生,学校邀请各专业领域的知名院士或教授做主讲,普及科研知识,拓宽前沿视野,旨在增加同学们对各专业的深入了解,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吴一戎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一戎,是国科大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院长、国科大博士生导师。这次,他和学生分享的主题是“从电子信息软件硬件在微尺度上的融合发展谈技术创新”。

  当天上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到“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什么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吴一戎认为,当前就是“要做‘卡脖子’的技术”。

  1988年,三部委联合组织攻关研制高亮度CRT投影仪。但是没过多久,更新一代的DLP数字光处理芯片技术的投影仪遍布市场。原来,在国外,有人花了十年时间去研究这一技术。“我们做的高亮度投影仪就被冲得无影无踪”。

  吴一戎坦言,那次经历让他体会到,要做技术,就一定要站在世界的潮头。“现在想来,我们当时做的时候,就落后了。但是当时并不知道世界上有这些东西。”

学生提问

  如今,每年吴一戎都会给电子学院的本科生开一门课程,用30个课时,来和学生讨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平时,一有时间,他还会给学生们“加餐”,用报告讲座的形式,和学生分享自己对科学发展的观点、认识,让年轻学生了解、讨论科技创新的基础问题。

  吴一戎还会主动和学生交流自己失败的教训。“科研大量工作都是失败的,并不是失败的就没有价值,而是有很多的可持续价值,包括能力的提升,对科研都更有价值。”在他看来,做科研某种程度就是天天遇到困难,关键是能够不断地解决问题。

  “很多学生刚进大学,都不是很清楚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是做什么的,但是大家都进步很快。”作为长期从事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以及遥感卫星地面处理和应用系统研究的专家,吴一戎最开心的,是看到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成长,对我们来说,有很大的成就感。”

  作为导师,吴一戎总是愿意鼓励学生去尝试连他自己都没做过的领域。“希望能通过以前的经验、教训,多鼓励他们,为他们提供好的条件,让他们敢于向新的领域探索。”

 

讲座现场

原文链接:
https://shareapp.cyol.com/cmsfile/News/201903/07/share191605.html?t=155193365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责任编辑:余玉婷

校友会办公室:丁琨、孙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