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李曼玲荣获2025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全球入选者!

  • 孙逍然
  • 日期:2025-09-10
  • 37

麻省理工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9月8日,2025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全球入选者正式发布。

        这份名单是全球科技创新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青年人才评价体系之一。自1999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创刊百年之际发起,每年从全球范围内寻找最有可能改变世界的青年科技人才。榜单的评价标准包含影响力、创新力、进取力、未来潜力和沟通力五个方面,涵盖 IT、生物医药、商业等多个影响人类未来发展的领域,以此鼓励更多年轻学者为科技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届名单中,校友李曼玲光荣入选!

微信图片 2025 09 10 084659 840

        李曼玲,于2018年6月获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硕士学位。

        她帮助人工智能理解真实世界。 

        大型语言模型在处理文字方面表现出色,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它们所处理的海量文本数据。然而,人工智能的前沿研究在于构建能够超越文本理解、感知周围世界——即具备视觉、听觉和复杂情境响应能力。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也是该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美国西北大学的 33 岁研究员李曼玲,正致力于推动这一前沿领域的发展。

        李曼玲的研究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挑战:将语言转化为现实世界中的行动。传统人工智能系统专注于单一类型的数据输入,如文本,而李曼玲开发的系统则整合了感知、推理和行动。她创建了一个框架,使人工智能可以从多媒体信息(如图像、音频、视频和文本)中拼凑出正在发生的事件。这种能够“感知”多种数据格式的能力对于构建在现实世界中做出更全面判断的人工智能至关重要。

        李曼玲的工作不仅帮助人工智能系统识别周围环境中发生的事情,还帮助系统“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除了识别视频中的物体或从句子中提取关键词,该系统还能跟踪事件发展、分析不同行为之间的关联,并解释事情发生的原因。随着人工智能系统越来越多地参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重大决策,这种透明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她的研究成果已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包括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在内的政府机构已经采用了她的系统。通过开源工具,她还将这项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了更广泛的推广。此外,她还创建了新的基准,用于评估人工智能在现实世界环境中的表现,例如在物理环境中导航以及回答视频中正在发生的事情等复杂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被嵌入到从智能助手到自动驾驶汽车的各个领域,李曼玲的研究确保了这些系统在变强大的同时,变得更加可靠、更加透明。

 

来源:麻省理工科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