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儒永院士、黄河研究员向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毕生积蓄设立奖学金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日期:2019-04-02
  • 2876

        2019年4月2日,88岁高龄的我国著名真菌学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生物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博士生导师郑儒永院士和老伴黄河研究员,在微生物所和国科大相关人员的见证下,将毕生积蓄150万元捐献给国科大教育基金会,成立永久性“郑儒永黄河奖学金”,用于激励青年学子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负时光,努力向上。

  捐赠仪式在微生物所举行。郑儒永院士夫妇,国科大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教育基金会理事长董军社,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曾明彬,微生物所所长刘双江、党委书记李俊雄、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彦、副所长向华、副所长钱韦,微生物所科学家、研究生近200人以及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科学报等12家媒体参加捐赠仪式。

 

捐赠仪式现场

  郑儒永院士说:“国家培养了我,中科院培养了我,我要为国家再做一点贡献。”

  在场的所有人,无不为之动容。



  郑儒永院士,我国著名真菌学家,1931年出生于中国香港,父亲是我国著名金融家、银行家郑铁如先生;1953年大学毕业分配至中科院真菌植病研究室,历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真菌协会亚洲国家发展真菌学委员副主席等职务。现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国科大博士生导师。

  郑儒永院士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高等植物中的内生毛霉,首次报道了我国特有的人体病原毛霉新种和新变种;1987年主编完成《中国白粉菌志—白粉菌目》,成为国际公认的白粉菌目检索书。时至今日,郑儒永关于白粉菌科的属级分类系统,仍保持国际领先水平。1999年,郑儒永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儒永院士的老伴黄河研究员,出生于1929年,福建永安人,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农艺系,后进入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学习。毕业分配至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1953年参与筹建中科院真菌植病研究室,师从林传光教授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主要科研领域为马铃薯晚疫病研究,后期参加毛霉组的生理生化分类研究。黄河先生与郑院士一样,同为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资深科学家,如今已有90岁高龄。

  郑儒永先生毕生致力于真菌分类系统的合理化与完善,其多项科研成果,曾获得中科院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她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硕果累累,在真菌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工作需要,她最离不开的就是显微镜。


  郑先生有一台很古老的显微镜,这台显微镜伴随了她十几年,她每天陪伴显微镜的时间甚至超过了陪伴她的老伴黄河研究员。

  可是,也正是在显微镜前忘我的工作,使得郑儒永院士患上了骨质疏松和腰椎半滑脱症。

  2004年,她的脊柱被“钉上”了2根钢柱和9颗钢钉,医生告诉她:每天只能坐一小时,其余时间只能站着或者躺着。

  从那时起,郑先生基本无法坐着工作。73岁高龄的郑儒永院士垫高了自己的办公桌和实验台,每天站立八个多小时,无论是观察显微镜还是撰写论文,无论是手绘真菌图谱还是查阅文献,都是站立完成。

  这一站,就是15年。

  时至今日,郑儒永院士仍然每天坚持工作,培养学生,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

  2012-2018年,郑院士先后向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三次捐款共30万元,用于贫病脊柱患儿的手术救治。她为了青年学生和患病儿童倾其所有,慷慨解囊,她和黄河研究员的生活却非常简朴。

  郑儒永院士和黄河研究员没有子女,他们二老一起走过的人生岁月,几乎全部都献给了科研工作。

  无论是条件艰苦的年轻岁月还是桃李满天下的老年时光,他们都是以所为家,以所为荣,忠诚科研,奉献终生。

  半个多世纪,两位老人心中只装了国家和科研,他们为国家奉献了一生,为科学贡献了全部的力量,不求任何回报,在耄耋之年,心里想的,仍然是如何再为国家贡献一点余热,如何把自己化成一片春泥,倾尽全力,哺育春禾满园。

  如今,郑儒永院士和黄河研究员纯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忠诚执着的科学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了中科院微生物所的科学文化传承之中。

  两位老人用实际行动,感染了每一个科研工作者,他们互相搀扶蹒跚而来的画面,化作令人动容的瞬间,时刻绽放在所有人的心田。

 

责任编辑:余玉婷

校友会办公室:丁琨、孙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