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颙院士打头阵,“雁栖湖名家大讲堂”闪亮登场

  • 文/黄夏妹 何源 摄影/许澜舰 马腾飞(宣传部)
  • 日期:2015-12-17
  • 2355

陈颙院士开讲

127日下午三点半,“果壳仁”期待已久的“雁栖湖名家大讲堂”在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报告厅闪亮开讲。这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又一重量级学术论坛。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国家地震局原副局长陈颙院士作为首讲人,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跟大家分享了他给地球做“B超”的科研故事。现场座无虚席,精彩之处掌声迭起。陈院士幽默的语言,严谨的思维,前沿的认识,给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科学的盛宴。

几千年来,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只是来源于天然大地震,于是陈院士说他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用人工的方法,通过向地下发射地震波,把我们脚下的地质结构搞清楚。他生动地将地球比喻成一个西瓜,我们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在不破坏它的情况下准确判断生熟。陈院士从医生用CT影像技术探测人体内部、科学家通过卫星云图来研究大气运动和天气预报这两个事例中受到启发,他想通过区域性探测大陆运动学基本原理,来给地球做个“B超”,从此开启了漫长的探索之路。

讲座现场

这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一开始就注定要历尽艰辛。给地球做“B超”的第一步就是找到合适的人工源。从电火花加落锤到列车、助推火箭,再到气枪,从上关湖到养鱼池、发射台,再到水库,人工源的寻找历时十载,几经波折。用陈颙院士的话来说,在科研探索的路上“虽然无组织无经费,但有梦想、不死心”。

受气枪技术在海洋地震勘探领域广泛应用的启发,2006年的上关湖气枪实验一举成功,经济环保的人工源终于找到。同时,纵观我国地震带的分布和气枪实验对环境的要求,也为了能够给长江中下游矿带建立大面积高精度的地下结构模型,陈院士最终决定开展长江计划(安徽段)试验。虽然给地球做“B超”的实验已经开展了十年,但受技术的制约,仍有很多问题没解决,陈教授呼吁广大科学院学子积极参与其中,并结合自己的亲身工作体验,欣慰地说:“在一线工作时,觉得雷锋精神又回来了。”

讲座最后,陈院士引用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的“我有一个梦想”勉励广大国科大学子树立梦想,脚踏实地,大敢创新,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自由问答

主讲人介绍:

陈颙,1942年出生于重庆。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在邢台等地震现场工作近十年,从事天然地震的地震学研究。7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高温高压下岩石的物理性质,并应用于核废料处理。近20年来,开展区域性尺度的用人工震源探测地下结构和岩性变化的工作。曾担任地球物理所所长和中国地震局副局长。1993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现任学术工作: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地震局科技委主任。

延伸阅读:

“雁栖湖名家大讲堂”(以下简称“大讲堂”)是经国科大校长办公会正式批准创办的常设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旨在为国科大研究生创建一个全校性、开放性、跨学科、多专业视角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高水平专家、学者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打造主要面向研究生的高水平学术论坛,以此激发研究生专业兴趣、开拓学术视野,帮助研究生及时了解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动态。大讲堂每学年组织10-20次,主场设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视情况设少量的分论坛。内容以专家、学者演讲或学术报告为主,主题将具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并与当今的科学问题、社会问题紧密结合。主讲人将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互动,同时向中科院各培养单位视频直播。